漫话煎饼
这才早上5点,老婆已下楼到后院准备烙煎饼的材料去了。
煎饼是我家餐桌上必备之物,主要功能是给馒头烧饼补空。吃不了能长时间存放是优势,更重要的是一种难舍的饮食情节。
山东人并不是都爱煎饼,范围只是山东中部南部和西部,青岛烟台德州等地,对煎饼并没有多少情感。到是江苏北部的百姓,爱吃煎饼比山东人不差劲。
老婆在娘家排行老大,十一岁学会了滚煎饼,滚的又快又薄。感情丰沛,现在三天不吃,就会念叨,。
为什么说滚煎饼?原来是滕州煎饼的传统手法,粗粮面挠拌好的糊子,用手捧出一块面团,放到柴火烧的刚刚好的鏊子上,用手沿边滚动,中间收尾,把剩下的放回糊子盆中,再用竹麓子碾压擀平,拧平。所以滕州人又把煎饼叫"碾拧"。
现在都改吃细粮面了,用勺子挖上糊子放鏊子上面,用竹片作的扒子直接刮平即可了。
刚作好的煎饼,糊子里面再加添上豆子花生,满满粮食香味,开胃勾魂,百吃不厌。
煎饼并非卷大葱是标配,卷辣椒炒干巴鱼才够味,凉好茶水,待吃的鼻尖出汗,嘴稍干燥时,喝上两口,那叫一个"爽”!若用两个字,那叫“解馋”!!
前段时间三秋收种,没闲空,买的机器煎饼,我也爱吃,人上了岁数,牙口咬嚼力渐退,人工刚烙的好吃,过几天就韧性十足,累的下巴关节疼,可是几天不吃,又想的慌了。
昨晚吃饭,老婆又开始发脾气,好象每个月都有几天心情烦躁,唠叨个个到家光吃不干,鞋子衣服乱扔,前院后院没人打扫,花草旱死都没人去问,反正一切都不顺心,儿子赌气放下饭碗上楼了。
我不能离开,离开她更生气,总要有人听着才好。我还是有办法对付的。
“老婆,我这两天就想吃你烙的煎饼了,现在地里忙完了,要不明天咱烙点?”
"不烙!个个光知道吃,没个想着烧鏊子。那不是有你买的机器煎饼吗?
"不如你烙的好吃,明天别忘了,辣椒炒干巴鱼!糊子多加点豆子和花生!
"不烙,个个光吃不干!鳌子四周锅灶露烟了,也不想着和点泥补补!光吃不干,,,”
话虽这么说,可精气神上来了,我知道,一提烙煎饼,各种烦心事都会烟消云散。
这不,大清早就忙开了,淘麦,淘豆子花生,准备柴火,赶早去打糊子,
还左邻右舍打招呼,看谁有闲空,一块烙煎饼,
笑语声声,
(疙瘩姜今早随笔)
我小的时候也见过大人们用鏊子摊煎饼,刚出来的煎饼还没回软的时候很香脆,小孩子都能吃好多,“咔擦咔擦”跟咬薄饼干一样,挺过瘾的。所以题主说“煎饼特别干”我还是挺同意的,但是“指责”说煎饼没有味道,我觉得就有点苛刻了。
因为煎饼是主食,是跟大米饭、馒头一样的主食,没有特别突出的味道是很正常的事情。吃饭的时候吃煎饼就跟用米饭、馒头当主食一样,然后卷上大葱蘸酱或者辣炒干把鱼之类的超好吃。当然一般也都有其他炒菜、炖菜之类的一起吃,煎饼就只是主食而已。这种吃法就是正常的饮食,只不过形态上有些许区别罢了。
而且相比较大米饭、白面馒头而言,杂粮煎饼好像还更健康一些。毕竟虽然口感可能没有那么细腻,但是因为谷物多样性,营养也更全面,比如玉米面、黄豆面、面粉、小米面、栗子面等等,很多家庭都有适合自己家人的组合搭配。而且好煎饼除了有明显的粮食香味之外,吃在口中也会越咬越香、越回甘,也很抗饿,并且耐存储不易变质,说起来跟馕的概念很相似。
不过呢煎饼这个东西真的也不要吃太多,我小时候有一次就吃了好多,就因为刚摊出来的好好吃。吃太多了难免有点口渴,这一喝水可不得了,随之而来的那个饱的感觉都让人“怀疑人生”啊!
所以呢题主可能是把煎饼当成一个小吃、零食或者点心之类的了,才会觉得奇怪,在主食里面煎饼已经算是很“丰富多彩”的存在了。
当然了也不是所有山东人都爱吃煎饼的,很少有什么地方美食是人人都爱吃的。
对于美食。健康饮食和美食趣闻轶事有兴趣的朋友,可以点个关注和赞支持一下,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!
并非所有的山东人都爱吃特别干,并且没有味道的煎饼,牡丹之乡菏泽人并不爱吃煎饼。
从江苏的徐州新沂一直往北,枣庄、兖州、曲阜、鄒县、泰安、济南、德州等城市周围的人们,才喜欢吃这种煎饼。
很久以前,人们是用小麦、小米、玉米、高粱、地瓜干等杂粮,加上一定数量的水,放在石磨里加工成稠糊状(现在的人们则直接用面粉加水调和而成),然后用长长窄窄而又光滑的竹批子,在一盘用柴火加热的大鉄鏊子上摊薄制成。
加工好的煎饼又大、又薄、又脆,帶着一股浓浓的小麦、小米、玉米等粮食的清香味道,即使没有任何菜肴,也可以狼吞虎咽地吃上几个,煎饼卷大葱、卷饊子、卷辣椒醤、卷咸干毛毛鱼……那简直就是人间至高无上的佳肴美味!吃了这个还想着下一个,越吃越想吃,越吃越有食欲。
人们把加工好的煎饼,趁热叠成平整的煎饼卷子,因为所含水分很少,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。
四、五十年前的时候,人们的生活普遍困难,家境较好的家庭,每到周一,就给在外住校求学的孩子们,用花布包袱皮子,包上二、三十个煎饼卷子,再用油纸包上些大盐粒,在学校里用开水一泡,那就是孩子们一周的伙食。那就是节衣缩食的父母对家中的“秀才”,最优惠的照顾!
如果人们去五岳之首泰山去旅游,就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山东美食——煎餅果子以及菜煎饼!
说煎饼干我暂且同意,说煎饼没有味道我就强烈不同意了。
煎饼是一种主食,作为主食,咱们来对比一下各地的主食你就知道煎饼多有味道了。
一般的主食有馒头,大米,面条,煎饼。如果在没有菜的情况下,只吃馒头和大米,我肯定咽不下去,馒头太干,噎的慌,新蒸的馒头有很浓的麦香味,还能接受,一旦凉了,没法吃了,即便再进锅蒸过,味道也淡了。大米呢,不吃菜的情况下我能吃一小碗,再多不行了,难以下咽。面条倒是能吃一碗,但是倘若没有拌菜,顶多吃一两顿。
在这方面,煎饼就不同了,煎饼在没有菜的情况下也能吃好几张,要是那种很薄的煎饼,能吃一包,煎饼之所以能单独吃,一是煎饼本身就是用五谷杂粮做成的,有小米面,玉米面,高粱面,豆面等等,一些煎饼柔和了几种杂粮,这些杂粮本身都带有各自的味道,一般以甜味为主。而且,煎饼可以添加很多佐料,做成酸煎饼,咸煎饼,五香煎饼等。
二是煎饼本身很薄,刚烙出来的煎饼入口即化,当然,部分小麦煎饼除外,能扯掉牙。但总体而言,煎饼还是很好入口的。
总体而言,煎饼在主食里面算是味道比较丰富的了。而我之所以不怎么吃,一是虽然是山东人,但地处半岛中部,没有吃煎饼的习惯,其次是因为煎饼贵啊,一张煎饼都在一块五以上,一顿饭能吃五块钱的煎饼,而俺们山东大馒头呢,一块钱吃的饱饱的,两块钱撑的不会走了,便宜,得劲!
‘谢谢悟空邀请。你算问对人了,我的老家在山东革命老区,打小就是吃妈妈摊的煎饼长大的。所以对煎饼有深厚的感情。但你说特别干并且没有味道我不认同。干是有的,但没有味道可不对。
煎饼有几千年的历史了,它的起源不好说,也不知是谁发明的,但肯定是与战争和劳动息息相关。
在用料上有讲究,有纯玉米的,有小米的,有地瓜粉加玉米或小米加玉米的,还有加黄豆的,小米加面粉,玉米加面粉,现在还有紫薯的。各式各样。当然是以玉米和小米为主。我小时吃的最多的是纯玉米的,将玉米用石磨磨碎,后放入水发泡,再上石磨推成糊状,然后在加热均匀的鏊子上摊制而成。
感觉新摊的煎饼挺香的,就是各种咸菜,小炒,大葱衷酱 ,味道挺美的。当然外地人打小没锻炼,吃不惯,毕竞考验人的咬合为,可以吃软一点的。
现在,山东人还是吃煎饼,出来工作多年,挺想的,吃的是一份感情,是打小对老家,对妈妈的一份想念。
那是饭,不用特有味道。当年闯关东,便于保存,就必须特别干。回答完毕,希望能有帮助。
真正地道的煎饼,不发干也很有味道,有一种清香味! 好煎饼必须是小米面,既有营养也有好口味,煎饼可有多种吃法,你可以卷上一棵葱涂点大酱,也可以卷油条,还可以卷油炸糕,土豆丝卷煎饼也是大有口味的小吃,它是农家最受欢迎的小吃!
你可能不了解这个煎饼,或许你没吃过,所以认为奇怪。
这个饼叫山东杂粮煎饼。非常出名。
本人汉中上学的时候校门口有卖,2006-2010年一个2.5元。开始也不习惯,感觉不好吃,后来,时间长了,觉得非常好吃,尤其外面那层干皮皮,和里面放的那个油炸的干饼子,还有特制的酱油。
2014年西安出差,路过一个杂粮煎饼小吃,也是马路边的那种,大清早,排队的人很多,我也跟着排队,前面十八个人,那姑娘速度非常快,毕竟省城卖煎饼的,不是小地方半天弄一个还手脚不麻利。当时买了一个。
后来准备在火车站买了晚上的火车票准备离开西安回榆林的时候,又想吃,反正时间充裕,闲着也是闲着,就坐公交车去早上卖煎饼的那个地方。但可惜的是,人家只在早上当早点卖,下午四点的时候已经回去了,我失望而归。
2017年冬天,我又去西安培训。早上一下火车,首先就坐公交车去2014年买煎饼的地方,可惜找不到了。以后就再也没吃过山东杂粮煎饼。到是今年六月份,在榆林碰到一个卖杂粮煎饼的,买了一个六块钱,但味道,外观,手艺都不咋地。
啥时候再能吃到正宗可口的杂粮煎饼呢?
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:任何一种传统的食物,它能够长期流传下来,一定有它的理由。
煎饼特别干,这一点我同意,但这也是煎饼的最大特点。就因为它干,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会发霉、变馊。如此一来,一次性地制作几十斤,随时食用,非常方便省事,这对于过去的劳动大家庭非常重要。
而且吃的时候,要用温开水微微喷洒一下,醒一醒,煎饼会变得很柔韧,很好吃。
当然,煎饼也可以直接吃,但它又薄又脆,吃起来掉渣。另外,也可以用煎饼做皮,加入馅料,制成煎饼盒子,锅中放油煎熟,很不错。
至于煎饼的味道,这个要由它的制作原料来决定。
单纯玉米面的煎饼,口感和味道都比较差,吃在嘴里粗粗的、渣渣的感觉。如果加入一些黄豆或者小麦粉,滋味会更丰富、更香美。
煎饼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,今天已经不太好理解了。七十年代,物资短缺,粮油实行供给制,未成年人每个月好像是二十七斤的定量。其中有二十多斤的玉米面,算是粗粮。另有几斤小麦粉和大米,算是细粮。用玉米面粉做成的窝头,难吃得要命。一个变通的好方法,就是把玉米面制成煎饼,也算是粗粮细吃、调剂生活了。
现在市面上卖的煎饼,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,很长时间都是柔柔软软的,不会变干变脆,这个有违常理,令人疑虑,不太敢吃。另外,好好的煎饼,有些商家偏要弄成甜味的,比较讨厌。
小时候也没感觉多爱吃,就是跟馒头、火烧一样是主食。
但是还是有两次感觉好吃,第一次大概五六岁,我家住在山下,深秋的一天,跟几个邻居的小伙伴到山上去玩,看到挂在柿子树上有一些红透了的柿子,年龄大一点的小伙伴摘下来,送给了我一个。
我拿着这个晶莹剔透的红柿子就回家了,这时候我妈正在摊煎饼,看我拿着红柿子,笑着说:我给你摊一个柿子煎饼。过去快三十年了我仍然能回忆起,那天上午,柿子煎饼的味道!
第二次大概有七八岁了,去奶奶家,恰好大姑来了,给奶奶拿来了很多煎饼。我们小时候吃的煎饼,是把玉米用石碾碾碎,然后用石磨磨成糊糊状,再用小鏊子摊成煎饼。所以在我们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石磨,有鏊子。但是石碾每个村只有几个,全村人公用。我记得当时我们村有五个石碾。那次我大姑拿去的是面粉混合玉米糊摊的煎饼,第一次吃到这种煎饼吃了七个。奶奶害怕了,不让我喝水,怕撑死。
后来离开了农村,离开了故乡。所在的城市没有了煎饼,但是回到老家总是会买几包机器煎饼。没有了烧柴火做的石磨小鏊煎饼的香味。
哪是吃煎饼,是习惯、是农村、是童年。